【丁偉專欄】工業設計教育的觀念變革
作者:寧波木馬 發布時間:2017-06-18 09:58
訪問量:115
? ? ? ? 三十年前我們的老師從德國、日本陸續留學歸來,引進現代工業設計理論,在中央工藝美院、江南大學等院校成立工業設計專業,傳遞設計知識。那個年代社會對工業設計基本上沒有認知,院校走在社會的前沿并起到引領和推動作用,老師們也充滿激情,勇往直前胸懷設計改變世界的宏偉愿望。
▲柳冠中
? ? ? ??最近十年,設計行業飛速發展,設計公司、企業、政府對于設計的認識水平不斷提升,關注的重心從院校轉向政、產、學、研、商、金六個重要部分,政府主導的現象突顯出來,大興土木、大干快上的作風又回來了。在此時院校的作用反而被忽略了,短時間內這沒有問題,如果把時間軸拉長核心問題則是教育觀念問題。因為設計的問題不是基礎設施創意園區的建設,也不是施肥澆水拔苗助長的政策刺激,而是我們的設計師的DNA的問題,基因的好壞決定成長的方向。
? ? ? ??從現象來看工業設計教育存在如下問題:長期以來工業設計是服務型教育,設計師缺乏對市場的真正感悟,難以駕馭復雜問題。要從設計服務業變成設計產業,建立主體認識觀念是首要問題;同時需要理解技術的發展趨勢,尋找技術與設計結合的中間點,事實上真正成功的商業設計大都需要技術的支撐;充分理解“好設計”的評價標準,充分意識到不同類型的企業,不同行業,不同市場對好設計的認同標準是不同的,要在變化的標準之間尋找恰當的方案;理解商業規律,跟商業規律背離的設計難以取得好的市場表現,工業設計是塑造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強調實驗性,真實的觸摸產品,借助現代技術用更高效的方法來推進產品開發進程;設計是一種思維方法,它不僅作用于產品,更作用于機制的設計,社會資源再配置的設計,商業模型的設計,不應該把設計思維的對象人為局限了。
▲貝親嬰兒用品
設計專業需要教材嗎?
? ? ?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我最近二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前幾年我跟大多數人一樣,認為設計專業的學生是不需要教材的,設計的課堂應該是老師自由發揮的空間,我的課堂也是講述我個人的案例、經驗和體會,設計訓練按照專業設計公司的訓練方法。可是如果將這種方式標準化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只擁有不到10%的富有實踐經驗的設計老師,那僅有的10%也由于對體制的不適應和不想適應而逐漸流失,既沒經驗又沒標準就是大學課堂的現狀。我另外的糾結是個人經驗可以取代普遍經驗嗎?過于放大個人經驗有機會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說教,存在更多不確定性的風險。
? ? ? ??全國有超過500所院校開設工業設計專業,不同城市的認知水平差異巨大,出版社的編輯反應他們的主要教材都賣往內地,因為老師水平有限而學生較多,教材可以輔助教學。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并不是壞事,因為至少它可以傳遞設計意識。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設計專業需要教材,只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材?
? ? ? ??我們最需要一本系統理解設計并激發設計熱情的書!
? ? ? ??我看到的大學四年往往是這樣的:第一年,軍訓,基礎繪畫,文化課,對自己專業的迷惑;第二年,軟件工具,設計基礎知識,散漫的生活,老師眾說紛紜,再次迷惑;第三年,專業課,競賽,部分覺醒,大部分開始喪失信心;第四年,半年散漫的課程,曠課,實習,改行!整個過程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就是“斷裂”,各個知識系統缺乏有效的梳理,學生到畢業也沒有理解設計問題的全貌。如果每個班有3-5名學生能繼續從事工業設計的工作而被拿來宣傳的話,我想那根本不是教育的結果,他們天生就可以成為設計師的。
? ? ? ??我們需要一本可以概括設計全貌的書,它有良好的閱讀體驗,是被設計過的,讀過以后可以激發對設計的熱情。它系統的介紹設計如何從一個概念到真實的產品,學習設計應該具備哪些知識系統,設計與商業與其它學科的關系是什么。業界具有哪些慣用的設計方法,蘋果為什么會打敗諾基亞,歐洲的思維方式和日本和中國有何不同?這本書會引發你的思考,我想象的是這本書類似《蘇菲的世界》,又似張綺曼老師那本環藝寶典。
現有設計課程的問題在哪里?
?繪畫
? ? ? ??對于設計師來說要不要學習繪畫,如何學習繪畫存有爭論。我完全同意徐冰老師那段解釋:繪畫的意義不在于畫的有多象,技法有多純熟,而在于在這種長時間的訓練過程中,讓你從一個粗糙的人變成一個細膩的人。繪畫的意義在于繪畫之外。
?手繪
? ? ? ??手繪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誤區,造成這種誤區的根源是手繪的意義發生改變,從效果表達到思考手段,所以記錄、思考、溝通、表現是手繪的本質。卡爾的手繪對年輕一代設計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建議卡爾編一本便宜一些的書,再增加一些基礎訓練方法。
?設計軟件
? ? ? ??設計軟件不在于掌握多少效果工具,而在于兩個結合,與行業需要的結合,與產品美學規律的結合。例如:畫手機要結合手機行業的需求,對材質精準的表現。
?工藝材料
? ? ? ??傳統上由材料學院的老師來講述此課,他們關心的是材料力學、分子結構等基礎問題,而對設計專業學生有用的則是應用。同時,現代工業設計的變革很多是由技術和工藝的提升帶來的,不了解工藝談何設計?在此領域需要一本有閱讀感的,全面闡述設計與材料工藝的書。
?商業設計
? ? ? ??設計與商業問題在傳統設計教育中是缺失的,好作品不等于好產品,好產品也不等于好商品。設計的終極目標是人,直接目標是商業。產生巨大市場成功的產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商業分析工具是必須了解的?
▲三信系列低壓電器
?需要補充的
? ? ? ??近十年,設計領域在社會層面的發展將院校甩出了很遠,有很多社會特別需要的專業在大學教育中竟是空白,這需要迅速彌補。主要出現在交互設計、設計研究、感性工學、設計管理等領域。
?論文
? ? ? ??論文形式的本意是檢索過去成果,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結合實踐。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論文的主要作用是抹殺一個人的感情,副作用是讓人學會創造性的抄襲。設計師是應該具有較好的文采的,文字同樣需要設計,但不是莫名其妙的論文樣式。文章所呈現的對人和社會的洞察與設計對消費者的洞察本質上是一致的,表現形式同樣需要多樣化,但不變的永遠是對用戶或者讀者的關懷和尊重。
? ? ? ??我想用白巖松的十二個字來概括這長長的文字最恰當不過:“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 ? ? ??孩子長大了要換衣服,因為過去的穿不進去了;企業長大了,要有不同的制度和人才來匹配,不然就會面臨癱瘓,我們的大學呢?我想常識就是要根據變化的需求來不斷調整,以適應變化的世界。創意的最大敵人是對創意的誤讀。天馬行空的想象只是創意過程的初級階段。我們需要建設“合格”層面的理性。就像一棵大樹,冬去春來,變化的只是枝葉,根與樹干只會緩慢的成長。
? ? ? ??我們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 ? ? ??如果前面所描述的設計教育問題是成立的,我們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做了一個設計:“創意中間體”。
?首先是人員配置
? ? ? ??在大學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群體中成立跨學科的“創新小組”,他們的成員至少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研究用戶需求和產品系統;二是技術類專業的學生,他們來自電子、化工、自動化等專業,根據項目需求配備不同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為設計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商業類專業的學生,包括有些工作經驗的MBA,為走向成熟的設計提供商業可行性方案,制定商業計劃書。不同背景的成員相互交流,互相啟發,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一同奮斗。
▲“Q”系列臺燈
?其次是開發流程和創新機制的設計
? ? ? ??工業設計師在前期處于主導地位,通過市場調研、用戶觀察、競爭分析等方式尋找到用戶需求點,然后根據需求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并向技術尋求支撐。例如:高端時裝店希望給用戶更好的產品體驗感,而傳統的試衣間則僅提供一成不變的試衣方式,有什么更好的設計可以提升用戶體驗,促進產品的銷售呢?設計師提出一個概念,設計一個可以模擬不同場景光線的燈,當消費者試穿運動裝時這個產品可以模擬室外的光環境,試晚禮服時則可以模擬夜場派對的場景。這個需求點就造就了一個產品的可能。這個時候研究光學、電子和結構技術人員開始介入,尋找最恰當的方式可以讓這個設想成為現實,實現從概念向產品的跨越。一段時間的試制之后,商業專業的學生開始介入,規劃產品的商業化路線圖,成本評估,銷售策略等。最終實現可以量產的滿足特定需求的創新產品模型,建立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的產品路線圖和商業計劃書。
? 最后是創意資本和成果釋放
? ? ? ??沒有價值產生并經過商業檢驗的成果終究是無根之草,在完成前面的工作之后將是將創意設計變成創意資本,變成可以交易的知識產權。打通與制造和資本的壁壘,將創新成果釋放,產生價值。
? ? ? ??這個設計如果能在各種資源的配合下實施,那么它產生的變化則是顛覆性的,前面談到的六個基因缺陷將不復存在。未來的設計師則是:有主體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對于技術的趨勢和商業路徑有清晰的認識,具備從設計到產品的轉換經驗和價值判斷標準。更重要的是他不僅會設計產品。